根据有关要求,现将《关于优化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管理机制的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19年来,我市积极把握国家政策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绣花功夫推进老工业城市焕新,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总体成效
2019年以来,我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68个、惠及居民22.5万户,今年计划实施改造老旧小区52个、惠及居民30505户。这些年来,我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围绕社区生活、品质服务、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等四大场景,对全市老旧小区逐一进行把脉会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科学制定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系统化、特色化、精品化推进有序改造。比如,我们先后印发《黄石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方案》《进一步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目标、基本原则、改造范围、改造内容、职责分工、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建立了旧改计划申报多部门联合审批机制,从计划申报源头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与拆除违建、危房整治、管线迁改、雪亮工程、文明创建、长效管理等工作同步实施,为扎实推进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改善城市环境,切实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围绕拆与留、改与建、新与旧,按照“四先四后”原则(先基本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先拆违后治理、先试点后示范)推进改造,确保真正改在关键短板处、改到群众心坎上。比如,我们聚焦解决出行难、停车难、买菜难、二次供水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断头路”29条,新增小区停车位1.5万个,改造(新增)农贸市场25家,改造二次供水设施72处、老旧供水管网96.5公里、惠及30万居民,有效提升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二、管理机制
我市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机制,确保改造工程顺民意、得民心、见实效。
(一)坚持问需于民,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市住建局统筹指导,各县(市、区)具体落实,紧扣“改不改、怎么改、改出彩”等核心问题,深入践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按照“先基础、后完善、再提升”的推进思路,精心制定涵盖破损立面修缮、道路畅通、雨污分流、飞线治理等必需类项目,以及绿化景观提升、充电桩安装、智慧物业建设等完善提升类项目的改造“菜单”。通过居民代表大会、方案意见征求会、线上问卷、上门入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民意、凝聚共识。例如,黄石港区严格遵循“两个80%”原则(即居民同意改造率和同意改造方案率均达到80%以上),推行“群众点单,政府上菜”模式。在覆盆山老旧小区改造二期工程中,通过多轮居民意见征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3轮优化完善,最终实现施工“零投诉”。
(二)践行“五共”理念,深度发动居民参与。 将“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理念贯穿改造全过程。积极引导居民通过筹资投劳等方式参与共建,并组织小区业委会、居民成立工程质量监督队,全程参与施工监督与邻里矛盾调解。项目完工后,组织参建单位、街道、居民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评议改造效果。大冶市船机厂、劲牌等30个老旧小区居民自发组建监督队,严把施工质量关;下陆区创新构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自治组织、志愿者服务队” “五位一体” 工作机制,依托“圆桌会议”、“议事亭”等载体开展群众议事活动,对改造进度、质量、效果进行全过程监督与评价。黄石港区组织项目负责人、监理人员以及社区代表建立红色驿站、议事亭等80个议事载体通过多次沟通反馈,共商共议,共组织议事199次,推动解决问题 429个。
(三)强化多元监督,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建立健全多层次监督体系。一是行政监督。组织发改、财政、纪委监委等部门定期开展现场巡查、资金审计与专项督查,通过资料审核、实地检查、数据比对等方式,严控项目进度与资金合规使用。二是制度保障。严格落实省住建厅《关于切实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出台市级配套文件,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行业监管、施工、监理、设计等各方安全质量责任。三是社会监督。畅通居民反馈渠道,将群众监督纳入质量安全管控体系。改造期间严格落实改造方案公示制度,方便群众与施工人员随时电话沟通。推广“码上监督马上办”二维码(西塞山区试点),整合“12345”热线、纪委监委“12388”平台,实时受理投诉;黄石港区也定期组织街道、施工方、业委会联合驻点办公,现场公示负责人联系方式,确保48小时内响应诉求。
(四)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充分发挥网格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及社会组织,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小区共建共管。黄石港区总结推广772号楼、鼎鑫大厦、郁香巷小区等居民自治典范,培育优秀楼栋党小组长和党员中心户,推动实现“小事不出小区、琐事不出楼栋”;下陆区创新建立“爱心积分”、“志愿服务积分”等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个人、企业及社会组织参与小区长效管理的积极性。
(五)推动居民自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着眼做好城市更新“后半篇文章”,指导各县(市、区)推动“自改委”向“业委会”平稳过渡转型,履行常态化管理服务职责。探索试行“小区收费共管、服务质量共评、小区事务共商”的共治模式,实现“大家事大家管、大家办”。涌现出一轴小区、天方社区等一批自治典型,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创新运营管理,不仅提升了居民归属感,更有效破解了无物业小区规范化管理难题,为全市老旧小区长效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下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按照委员建议,进一步优化老旧小区改造沟通、协调、监管机制。
(一)进优化前期设计和决策机制。持续推进方案公示、居民议事协商、设计师进社区等相关活动,会同居民共同做好老旧小区改造方案的制定。一是加强意见征集梳理。在方案初步形成阶段,多渠道、多轮次征集居民意见。利用线上平台(如社区公众号、小程序)、线下设置意见箱、召开楼栋长会议等方式广泛收集诉求。二是强化入户收集。针对高龄、行动不便或信息接收不畅的居民,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等开展“敲门行动”,进行精准入户走访。重点了解特殊群体的无障碍改造、设施配套等个性化需求,确保意见征集的全覆盖和公平性。三是加强共同协商。定期组织召开 “居民议事会”或“改造方案协商会”。邀请居民代表(涵盖不同年龄、楼栋、利益群体)、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等对设计方案、改造内容、资金使用等进行充分讨论、民主决策,形成各方认可的最终方案。
(二)强化改造信息公开。严格落实改造方案公示制度,确保全流程告知。一是完善告知程序。在项目启动、方案确定、施工单位选定、重要节点施工前(如管线开挖、外墙施工)、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提前进行公示,并明确告反馈渠道和时限。二是完善反馈渠道。设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反馈渠道。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指挥部等固定场所收集意见;同时利用好线上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实时收集。三是细化告知内容。公开信息需具体、详实、易懂。除整体方案外,进一步告知施工总平面图及进度计划表、施工单位及项目经理信息、监理单位及联系方式等。
(三)完善监理聘请及考核机制。明确监理职责范围,在监理合同中清晰界定监理的权责范围、工作内容、考核标准及违约责任。要求监理单位必须全程、实质性参与设计文件审查意见落实跟踪、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审批、日常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巡查与监督等关键环节,特别聚焦群众关注的质量痛点(如屋面防水、管道疏通更换、外墙保温及饰面、道路平整、绿化景观等),确保改造标准与民生需求同步演进、有效衔接。同时,将居民满意度、新增需求响应情况纳入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压缩监理和施工单位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