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启动 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多维记录各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景象,立体呈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的生动局面,集中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即日起,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文明+”传播矩阵,推出“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完德尖措在讲述带动各族群众团结致富的故事。新华网 钟奕 摄
“中华民族一家亲,都是一家人,大家日子过得好了,我心里就踏实。”在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启动仪式上,来自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的唐卡艺术家完德尖措,讲述了他扎根乡土、倾情奉献,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致富的坚定信念和赤子情怀。
潜心技艺,匠心守护传统文化
被誉为“中国唐卡艺术之乡”的同仁市,是完德尖措的家乡,也是他艺术生命的起点。大学毕业后,完德尖措并没有选择去大城市,而是决定回到家乡,把唐卡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唐卡制作,是时间与匠心的双重修行,一幅好的唐卡作品需要有精确的度量、流畅的线条、协调的配色,等等。“唐卡的制作过程是非常繁琐的,制作画布、构图起稿、染色、勾线,每一步都很重要。”完德尖措讲,一幅精品往往要耗费艺人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这些年,完德尖措遍访西藏、甘肃、山西、北京等地,博采众长,潜心钻研,在传统画工和技法的严谨法度中融入时代审美。
如今,42岁的他已经是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唐卡制作技艺永无止境,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完德尖措说。
授艺兴业,非遗铺就致富路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承载着藏族文化瑰宝的热贡唐卡,在艺术品市场声名鹊起,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掌握核心技艺的画师,年收入可达20万到50万元。一个学生,一年绘制三四幅唐卡,收入就能轻松过10万。”这让完德尖措敏锐洞察到这一“文化富矿”的巨大潜力。
2013年,在叔叔的鼎力支持下,完德尖措倾力创办热贡龙树画苑,集唐卡设计、制作、销售、培训、展览于一体,并面向各族青年免费敞开大门——“学艺期间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免费食宿。”完德尖措的初衷简单而坚定:授人以渔,让唐卡技艺成为乡亲们安身立命、改变命运的“铁饭碗”。
经过十余年坚守,画苑结出累累硕果。截至今年6月份,画苑累计培养出760余名专业唐卡艺人,直接和间接带动2200余人就业,并成功帮助169名艺人销售唐卡1300余幅。继2019年画苑被授予首批“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命名后,今年5月份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这一殊荣。完德尖措本人还被授予“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以及青海同仁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完德尖措在指导学员唐卡绘制技艺。受访者供图
“一个人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同胞兄弟,都欢迎来学习唐卡技艺。”完德尖措的质朴表达,正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注脚。
情系桑梓,大爱无言润乡邻
凡人善举,微光如炬。近年来,完德尖措每年投入200万元,为画苑170名学员提供学习及生活补助,确保他们无后顾之忧,继续精进技艺。2017年至今,他持续关注当地的教育事业,先后向黄南州多所学校捐款捐物,价值超25万元。他还常年坚持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主动上门倾听诉求,竭力排忧解难,先后捐助款物累计达120万元。

完德尖措为孤寡老人捐赠物资。受访者供图
这份大爱,如春雨般浸润乡邻,无声却有力。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两项沉甸甸的荣誉就是对完德尖措的最高礼赞。
从执着于方寸画布的匠心艺人,到引领各族同胞共赴致富路的产业带头人,再到情系家乡、扶危济困的公益践行者,完德尖措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青藏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激昂的时代赞歌——这是个体生命价值的极致绽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更是“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温暖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