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辛苦了,吃块瓜,歇会儿!”7日11点,在烈日下的覆盆山小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现场,覆盆山社区党委书记叶军华看到三位居民自发地给正在施工的工人师傅们送来解暑的西瓜,翘起了大拇指。
截至目前,覆盆山社区共有48栋老楼房已经或正在改造。这些老楼房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建造,基础设施陈旧,且年久失修,经常让居民经历下水管网堵塞、屋顶楼面漏水、水泥块脱落、车辆无处停靠等居住之殇。自2019年5月以来,每天到老旧小区改造现场转转,已经成为叶军华的一种习惯。“这关系到社区1800多户居民的居家幸福!”叶军华说。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百姓。正因为处在居民中间,才能够真切感受到老旧小区改造对居民带来的变化。叶军华说:“老旧小区改造之初,像给施工人员送西瓜的画面,可不敢想。”
叶军华清楚地记得,2019年5月,斗笠山路17、19、20、21栋楼开始改造时,居民们意见可多的很。有阻挠施工的,有打电话到12345市长热线投诉的,有堵社区党员群众服务大厅大门的,有到区政府甚至市政府上访的。这些,曾让叶军华和同事们烦不胜烦。最烦的时候,叶军华每天仅接打与此有关的电话就有400多个。那时候,听到电话响,他有时候会有一种恨不得把手机甩掉的冲动。烦归烦,但居民的事情还得放在心上。老旧小区改造,主要着眼于基础设施改善、景观绿化、房屋外立面修缮、道路刷黑、灯光亮化、监控安防系统升级改造等,每一桩、每一件,都是给居民谋福利。居民为何不买账?主要是居民不理解,心中有疑问。心病还须心药医。面对难题,覆盆山社区党委、区建设局一合计,决定从二期工程起,真正从解决居民的实际需要出手,做到“三问”。
第一问:问需于民
改造前,拿出老旧小区改造初步的设计方案和图纸,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这种广泛性,实打实。”区建设局覆盆山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负责人朱海波说。从形式上来说,有居民代表会、上门入户、设计方案公示等;从覆盖面上来说,1800多户,家家户户都收到了征求意见表。随后,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对设计方案和图纸进行修改,并予以公示。这样贴心的问询,居民们自然放在心里。“以前,一期工程施工时需要接电接水时,许多居民不满意。”朱海波说,“二期工程开工时,再需要接电接水时,居民们再也没有意见了。”
第二问:问计于民
改造中,针对施工方案、图纸与居民实际生活需求不相符时,又及时与居民代表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做一些合理化的修改。二期工程施工过程中,居民们反映小区里的法国梧桐影响采光,且在春季因飘絮影响身体健康,希望能借改造之机处理掉。这样的要求有合理性,但不在二期工程的改造范围之内。怎么办?区建设局把群众的需要放在三期改造工程中进行处理。截至目前,已经有86棵法国梧桐移栽它处。
第三问:问效于民
改造后,就工程质量和成效,让居民参与进来,问问他们的满意度,把满意度纳入工程验收指标体系。如是,已经完工的一期和二期工程,都得到了居民认可。居民们认可了,后续的改造,他们的主动性就上来了。25栋居民涂义宜,在改造之前,主动将家里阳台上的鱼缸、花草、盆栽搬走了。96号楼150户居民想装电梯,超出了改造工程范围。但在社区党委和区建设局的帮助下,居民们成立自治委员会,按照流程,自己筹钱、报装,委托第三方加装电梯,实现了多年的电梯梦。
如今,叶军华最高兴的是,从去年10月份起,基本上再也没有居民因老旧小区改造的问题打电话向他投诉了:“这样的变化,是覆盆山社区的新生!既是社区居民幸福生活的新生,更是我们为民服务工作方式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