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石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90号提案的答复

作者:程露   来源:城建办      时间:2024-08-19 16:51

根据有关工作要求,现将黄石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90“关于建设完整社区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的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宗旨,立足地方实际,通过构建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居住社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一、坚持规划先行。为更好推进我市完整社区建设工作,我局开展社区体检,积极了解居民需求,以社区行政单元特征、社区建设内容特征、社区社会构成特征、社区居民需求特征等为依据,系统统筹,整合生活单元和管理单元,打破社区行政边界,合理划定完整社区空间单元,制定《黄石市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规划》根据黄石实际将全市125个社区归类为101个完整社区实施单元,并根据黄石实际制定了设施配套的“黄石标准”,提出分期建设和近期行动计划。目前,已根据《规划》内容,细分任务目标并转发各相关单位,推进不同设施完善、配建工作,全面提升黄石城市功能品质。

二、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党建引领,助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水平提升。发挥挂点单位和下沉党员力量,完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探索“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深入开展“网格结亲、党群同心”活动,解决各类民生问题。黄石港区通过总结、推广772号楼、鼎鑫大厦、郁香巷小区等居民自治模式,积极培养、发掘一批优秀楼栋党小组长和党员中心户,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做到“小事不出小区、琐事不出楼栋”;下陆区通过建立健全“爱心积分”机制、志愿服务积分等机制,广泛激励个人、企业、相关组织参与小区共建成果的维护管理。

三、坚持多元管理。以坚持市场化管理为主,单位代管、业主自管、社区托管补充的多种物业管理覆盖方式,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一是发挥业主主体作用。深入推进业主组织全覆盖,发挥业主在小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成片委托市场化物业管理。按照“以大带小、成片委托,成熟一个、覆盖一个”原则,按照社区或路网成片实行基本物业管理,通过提供场地支持多种经营、降低管理成本等方式鼓励引入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基本小区服务。三是强化单位代管。完善还建小区、“三供一业”移交小区、原产权单位或建设单位管理小区等非小区业主选聘委托管理的代管小区的管理,鼓励通过业主大会引入物业服务企业,与代管单位、业委会签订服务合同共同管理。

四、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三个先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围绕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有序规范改造。先拆违后治理,将居民同意拆除违建作为老旧小区改造前提条件,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拆除违法建筑43万平方米,让渡公共空间建设文化体育、垃圾分类、物业管理等配套设施。先地下后地上,累计改造污水、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管道及线路共计1365.42公里,道路硬化修复235万平方米、修缮房屋立面36.5万余平方米。先民生后提升,优先解决出行难、上学难、买菜难等问题,改造建设无障碍设施9.22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1.5万个、充电桩4700个,改造建设幼儿园48个,改造(新增)农贸市场39家,新增便民肉菜店73家。

五、坚持资产盘活。通过对小区空间进行改造更新、合理布局等,将闲置土地、房屋充分开发利用,引入停车位、充电桩、老年服务站等营利性设施,焕发土地经济价值的同时不断完善社区功能。如黄石港区楠竹林社区、青山湖社区、天虹社区等通过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并添加通信广场、同心驿站、未成年人活动室以及集政务服务、幸福食堂、养老、便民超市、修补工坊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提升社区嵌入式服务,提高居民满意度。下陆区铜花小区将退休职工活动中心打造集养老、娱乐、保健、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六、坚持软件提升。在注重抓好基础设施等“硬件”改造的同时,加强社区小区文化建设,做好“软件”提升。积极开展社区主题晚会,改造景观共观、欢庆中秋、国庆等文化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搭建起政府与小区居民沟通的桥梁,强化群众对于小区环境变化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增强居民群众对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理解和支持,促进居民共建共享,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幸福感及归属感,真正把老旧小区改造这件实事好事做到居民的“心坎”上。如结合城市更新打造的大屋湾、未苏湾、华新1907、交通路步行街等,极大促进黄石文旅产业发展。

下一步,我局将根据《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相关要求,聚焦“一老一小”相关需求,一是会同各城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建设内容、项目选址等,配合市直各部门依据清单内容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充分整合涉及完整社区建设的各类资源、资金和力量,统筹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工作。二是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构建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体系。一方面丰富协商民主实践。坚持共同缔造、以人为本,发动产权单位、物业企业和居民出资、出力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制度。另一方面构建社区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协同机制,让社会力量成为完整社区建设的重要“外援”,加强多元互动与协作,共同推进完整社区建设。